小桥民间端午节

时间:2014年08月31日 10:07    编辑/作者:张梓兴   2722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而端午节在建瓯市小桥镇被称为“初五大节”,与之相关链接的有“初一、十三、二十”系列,统称为“过节”。小桥人家的“过节”时间之长,气氛之浓,人气之旺,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过春节之盛,堪称“四季佳节”。
    初一
    在小桥民间,农历每月初一被称为是吉日。而五月初一正值仲夏的“芒种”节气即“忙种”。人们为了有个好收成,总想求神灵保佑而有所表示。五月初一又恰逢“端午节”,所以显得特别热闹。
因此,五月初一前夕,在集市上总能看到卖粽叶、粽绳、粽馅用的沙豆、菖蒲、艾叶(俗称大艾)、野艾、香烛等。
    一般来说,五月初一前一两天,就要开始包粽子。(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屈蛟龙)过去,生活条件差,因此,那时的粽子馅一般只有一种,即豆沙馅。豆沙馅,褐色,圆形,鱼丸大小,味甜。由沙豆、红糖等制成。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粽子的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除了豆沙馅,还有肉馅、花生仁馅、莲子馅、枸杞馅、沙豆馅、虾仁馅等。包粽子的叶子只有一种,叫箭竹叶。箭竹,我国南方大都有分布。这种竹子,竹茎细而矮,叶子大,在“立夏”前后可以采摘。用箭竹叶包出的粽子,气味芳香,色泽艳绿。包粽子用的绳子也很有讲究。有①稻草绳。即将头一年粳谷或糯谷新鲜的稻草,捋去枯叶,晒干即可。这种稻草个长而坚韧,用它捆出来的粽子,五谷一致,气味芳香,因而用得最多。②棕叶绳。即取几片棕榈树叶,将它洗净后撕成小片,然后晒干即可。这种粽绳取材方便,用它捆出来的粽子,颜色与粽叶一致,味道独特,携带方便,常用于馈赠亲朋好友和新屋落成之喜。③竹篾绳。即取当年刚长出叶子的幼毛竹,去皮后,破成长约1米,宽约0.5厘米的细蔑片晒干即可。这种粽绳质坚韧不拔,用它捆出来的粽子,常用于远送(邮寄)等。④塑料绳。有的家庭成员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回家“过节”,以上三种粽绳都难以找到,即用无毒白色塑料绳捆粽子,用多少剪多少,也很方便。⑤棉纱绳。即彩色棉纱线。用它捆出来的粽子,色彩鲜艳,非常漂亮。
    到了初一那天,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也都会回来,至少也会派代表回家一趟。实在不能回家的只能遗憾地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叹。凌晨,烙饼(当地人称“薄饼”,也叫“春卷”。“过节”各家各户必不可少,因而买烙饼的人将排成长队)的师傅就要开始忙活。他们右手举着面团作圆周运动,然后在烙锅上一抹,几秒钟后,一张直径约为30厘米,薄如纸片的烙饼用左手轻轻一启便展现在你的眼前,摞在桌面上(待售)。烙饼的馅也很有讲究:用烟笋干浸泡后切成粒状,加绿豆芽、粉丝、豆腐干、韭菜等翻炒即可。取少量炒好的馅平铺在烙饼(一般为两张)上,卷至半径后将头尾折叠,然后继续卷成长约25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卷筒备用。这种烙饼脆嫩可口,味道鲜美,可当主食。
    一大早,人们就要点烛烧香,祈求神灵夏季保平安。然后便开始在大门、里屋各门窗悬挂菖蒲、艾叶;到街上争相购买鸡鸭鱼肉,排队买烙饼等。孩子们则换上崭新的衣裳兴高采烈地玩耍。而挂菖蒲、艾叶(有的地方还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都是为了“避邪”。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茎、叶可入药。小桥人家每逢端午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艾叶,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叶背面为白色短棉毛。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端午节挂上艾叶,是为了“避邪”,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驱蚊虫,净化空气。所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妇女们喜笑颜开,在家里煮粽子,杀鸭宰鹅,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中午,一家人大团聚(有时也请亲朋好友来家作客)围着餐桌吃粽子、吃烙饼;饮美酒、吃佳肴,谈笑风生,高兴极了。他们无不沉浸在改革开放换来美好生活的气氛中;无不赞赏党中央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福音。
    到了晚上,孩子们沐浴后,身挂一个事先裹好的蒜头,(“蒜”与“算”谐音,象征着孩子们能说会算,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还有一个鸡蛋吃,且美其名曰“洗浴蛋”。吃“洗浴蛋”,究竟其因,笔者未能深入考究。但笔者认为,“洗浴蛋”应该是为了增加营养而为之。因为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再加上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体力消耗也多,所以一个鸡蛋也是好东西啊。现在看来当然微不足道,甚至视为“营养过剩”。
    等孩子们洗完澡,大人们也收拾干净后,还有最后一项活动——熏艾草。即将鲜艾草割下晒干,捆成长约1.2米,直径约12厘米的艾草把(有的人还会将艾草把捆上红纸,非常漂亮)。一般是在初一至初五的晚上将备好的艾草把点着,在屋内各室轮回点熏。其气味芳香,大家都能接受。据科学考究,熏艾草能通过艾火刺激,使皮肤外温上升,透过皮肤肌层,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增强,从而促炎症、浮肿、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吸收。所以,熏艾草是有科学道理的。
    初一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即“送节”。在小桥,端午节“送节”自古以来就有,一般都在初一之前(含初一)完成。“送节”又分为“普通送节”(又称“送旧节”)和“头年节”两种。
   “普通送节”的对象为长辈,一般为男女双方父母亲等,而更多的是岳父岳母。送的东西也比较简单,大至几百元价值的东西,小至几斤肉,一条鱼,一只鸡均可,父母亲绝对不会嫌弃。而送“头年节”(女方嫁到男方的第一年“送节”),则大不一样。送“头年节”的对象为女儿所嫁到的男方,即女方“送节”到男方。“送节”人为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女方父母因年迈或兄弟姐妹外出打工的,也可派代表参加)。“送节”的内容也很丰富:有粽子、烙饼、膀蹄、板鸭、活鱼、布料、寿面、公母鸡仔各一只、蕉叶扇(或纸扇)等,大户人家还有送金手镯的。以上“膀蹄”象征着“肉亲”;“板鸭”象征着远走高飞,希望未来的外孙(女)能出人头地;“活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布料”将留给未(已)出生的外孙做衣裳用;“寿面”希望女儿女婿和外孙长命百岁;“公母鸡仔”泛指一对新人,希望他们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扇子”,古代科学不发达,那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的降温设备。炎炎夏日,出门带把扇子,一来可以遮阳避雨,二来可以散热降温,还可以驱赶蚊虫,好处多多。
    初一这一天,男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直系亲属、邻居代表、男方娶亲时所请的帮厨代表等)到家作客,陪同女方代表一起入席。宴请规模大至五六桌,小至两三桌,一般为晚宴(娘家路远的为午宴)。晚宴后,每人发一把扇子,可带回家。
    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小桥人家称“初五大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在小桥,过“初五大节”与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当然也要吃粽子、挂菖蒲、艾叶等。所不同的是没有赛龙舟,因为受河流的限制,此项活动自古以来就没有进行过。
   “初五大节”这一天,与初一基本相同,也要吃粽子,吃烙饼,悬菖蒲、艾叶(初一延续)。外出务工的,如果没空回家,也可在初五回家,照样亲切如初。所不同的是,初五不是“专题过节”,而是一边“过节”一边务农。因为“端午节”正值“芒种”前后,农活非常多。过去还好,人们只有“忙种”,什么插秧(单季稻)呀,种豆啊,比较简单。改革开放的今天,农业生产经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季豆、线豆等各种蔬菜正值赶市场;茶叶、杨梅的采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葡萄园的管理迫在眉睫;晚季稻的播种正是时候……到处呈现出农村播种、收成、交易的繁忙、热闹场面。所以,“初五大节”的中午一家人只是小团聚。这一来是因为农忙,二来是因为初一回家“过节”的外出务工人员大都已回城,因此,“初五大节”气氛显然次于初一“过节”。
    十三
    农历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日;是关老爷(关老爷,即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东临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他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五月十三日这一天,关公单刀赴会,赴会之前要磨刀,因为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下雨时一般都雷声隆隆,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的日子;是“关公磨刀斩小妖”的日子;是“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日子。
    小桥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和“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断”的谚语。老百姓认为五月十三下雨比较吉利,这样会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五月十三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会大旱。因此,有的地方就会举行一些祈雨仪式。民间祈雨仪式多种多样,而请关老爷显灵(给点磨刀水)的仪式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是把关帝塑像搬到烈日暴晒的地方暴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亦可。在小桥镇霞抱村就有一座“关爷廟”,至今仍香火旺盛,前来祈求保平安的人络绎不绝。
    正是鉴于上述原因,加上正处端午节后几天,因此,五月十三这一天,小桥人家仍然要吃粽子、吃烙饼,只不过其规模又次于“初五大节”。因为此次“过节”规模不大,加上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共9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这10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又有俗,五月让妇女们回娘家住一个月。这样,妇女们就有时间走亲访友(大多数是回娘家)。她们一年到头都在忙农活、带孩子、料理家务事,平时很少“常回家看看”虽然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但总算是一次“与爸爸谈谈,听妈妈唠叨”的好机会;是一次尽孝心的好时机。
    二十
    农历五月二十日,传统节令,又称作“分龙日”。这一天,有分龙节。分龙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江南为最,日期多在农历五月二十。小桥民间传说,五月开始多雨,是因为小龙要离开老龙到自己管辖范围内发号施令,耕云播雨,因不忍分离而流泪,所以,这一天多位阴雨天气。如果下雨,则认为本年风调雨顺,秋季丰收;如果这一天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唱戏求雨了。
    分龙,是中国农历上一个反映天气系统规律的节日,与风水上的龙没有任何关系。根据分龙节这一天的天气情况,可以知道当地夏季的气候规律。比如,分龙这一天,雨从西南方向而来,则当地的降雨云只有从西南来,当地也才有雨,其他方向的降雨云一般是不会往当地移动的。所以,古俗说分龙这一天,有老者敲锣通知大家“分龙了”,以提醒大家不能挑粪尿和簸箕出门,以免旱灾;不能在室外晾晒衣服,否则会长“龙迹”。
    很显然,小桥人家之所以把五月二十列为“端午节”系列,是因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祭拜龙神,是人们美好心愿的反映。因此,五月二十那天,仍然有人包粽子、吃烙饼继续悬挂菖蒲、艾叶,小聚会等,只不过其规模又小于五月十三而已。
    随着分龙节的到来,小桥人家的系列端午节也即将结束。
小桥人家的民间端午节文化是小桥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小桥人家的民间端午节一定能不断改进、发扬和光大。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