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正月至十五

时间:2004年02月28日 19:52    编辑/作者:民间   4572

    除夕,家家户户大放鞭炮。迎接东厨灶君"下凡保平安",合家团聚。首先祭神分岁(在挑到本村福主庙奉祀),然后一家就餐。炒粿、煎糕、全鱼、鸡鸭、膀蹄、粉丸、纳底、太平蛋,大都不可少,但家庭差别很大。解放以来,此俗在菜谱上越来越好,而在数量和品种上已经淡化,最明显的是主菜膀蹄已经大都消失不用。
    夜间守岁,长辈要给儿孙发压岁钱,从前只几角几元十几元,近年大大上升,几十元,几百元上千元都有,多数守至次日(初一)开大门后才睡。    有钱人家过年"膀蹄鸡牯鱼,香线蜡烛锤。"穷苦人家过年"没钱没米尽受气,都御坪里做皇帝"。就是说欠债无法归还的人,都躲避到都御坪戏台前看戏,人多势众,债主不便进出要债,他们可以沮丧地勉强"看戏",借此躲债到初一开大门的鞭炮响了,才能勉强回家过年。注:都御坪三圣公王庙前,有座戏台,每逢除夕要演唱戏剧,欠债无力还清的人,都到那里看戏,人多势众,讨债人也难以强为,久而久之,因习成俗,谑称为了避债而去看戏的人,就象是"做皇帝"一样,连都御坪演的戏也叫做"皇帝戏"。此俗自一九四九年已经完全消失。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正月正头,凡事要讨好兆头"的习俗。
    初一,除夕守岁到开大门前一刻,先点小烛、香线封大门。然后又按"通书"规定的时刻,在供桌(有的家庭用红缎金线绣"福禄寿喜"桌裙)摆好糕点、红桔、盐茶、红酒、粿猪、粿银宝等物品,再点着大烛烧香,打开大门,鸣放鞭炮,并用红纸正楷书写"开门大吉"裁成两半,分贴大门正中,要能合缝。迎接"财、运、喜"三神降临舍宅,庇佑本宅。解放后逐渐简化,守岁时间缩短,供品六十年代后粿猪、粿银宝逐渐少了,糕粿酒茶一直都有,鞭炮必放。香烛必点。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市府为安全防灾之策,明令城关禁放鞭炮,广大群众一致拥护,严守政令。一九九九年春节,建瓯豪栋、打锡巷、朝天门、水西、放生池、水南等少数地方、部份人家又放鞭炮。
    (注:因方言"贵"与"鬼"略同音,故避了一个"贵神",只迎"运财喜"三神。
    早餐饭,要吃斋,常配禾米饭,菠凌、大蒜、芹菜、韭仔、荠菜饭(米汤)和豆腐等素菜(除夕大荤食,需要调节胃口,又含如一年饮食清吉平安之意)。此俗至今如故,只有个别的人家不吃斋。)
   注:顺口溜:"吃菠凌,会买田;吃大蒜,大合算;吃芹菜,记勤俭"。
    初二,拜年,小辈先向长辈问候祝贺(儿童多有叩拜),奉上冰糖红枣茶。长辈即率全家先拜历代祖宗香位和"天地君亲师",再分别与左右近邻互相祝拜,然后分头走访至亲-伯叔祖、外祖、岳父母、舅父母家,和各自好友相互拜祝"行睦(运)、生财"。解放后多在初一上午机关单位团拜,随后各人互访,少数人先至"领导"家门,次及长辈。解放后拜年大旺,自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满街相遇,举手作揖,曰"拜个早年"、拜个晚年"。
    注:拜年时间,应在初二,谚云:"拜初一,好迷憩(守岁后想睡);拜初二,正正是;拜 初三,没长衫(拜年以小辈为主,初三长辈也要出访,作为礼服的长衫不够,小辈不便占穿);拜初四,没向势(四谐音死);拜初五,没吃禄(粿点、果品大都已吃掉了)"。
    出行或拜坟年,-按通书规定的时间方向,男人们稍事走动,叫出行。或到寺庙烧香,叫拜佛年。或到祖宗坟前祀祭,叫拜坟年。并作象征性的新年生计劳作,祈祷一年之中出外办事谋生时能够"好人相逢,恶人回避"。在城郊村庄人家,成年人带小孩到村外砍回小青松等常青树立在门前曰:门前栽起"摇钱树"。城乡人家都煮圆蛋吃。解放后人们更加向往自然风光,近年来初一拜佛年,初五拜坟年大不旺盛,而且多是全家出行,欢聚一场。
    初五,小元宵,家庭小聚餐,在门神神荼郁垒位前(一曰秦琼、尉迟生日)烧门神纸。如今大都因为居宅没有真正的"家庭大门",此俗也从七十年代后逐步消失,只有小数大门完整的人家保持。
    初九,天生日(即玉皇上帝生日),备办食物供品,香烛鞭炮,到城北玉皇阁拜祭玉皇上帝(以前有的人要坐轿去)。八十年代玉皇阁被一中拆除,1993年8月,释本宏募众在原庙左侧的小黄华山重建,其俗近年略有恢复。
    十五,大元宵佳节,街坊架扎彩楼彩门,户户门前张灯挂红,燃放鞭炮焰火,舞龙舞狮,锣鼓挑幡,载歌载舞,军民同乐,官民同庆,仕女同观,关门闭户上街观灯,极尽畅快。是过年的高峰期。家家户户鱼肉鸡鸭,聚餐改善,炒粿煎糕,几干几汤的大菜视家境而别,必有太平蛋、膀蹄、鸡鸭鱼,叫做"上元赐福"。因立春已过,雨水较多,常有"雨打上元灯"之苦。此节解放后,更加兴旺,大家族常常由各小家庭轮流办席,"前三后四"分别由各小家轮流作东,大家团圆欢聚,年年如是。

 •上一篇:鼓楼(五凤楼)
 •下一篇:闰月饭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