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论]“自主学习”和“点击学习”的正负效应

时间:2006年08月24日 11:10    编辑/作者:艾卿   3556

——新世纪小语课教学实践点滴

    从小学新《大纲》中可以看出,它走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路子。即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训练的整体效益。显然,这就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适应于这种整体优化、包罗万有的“动感”教学呢?笔者认为,明确“自主学习”和“点击学习”产生的正负效应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点击学习”,指的是学习的实质处于“刺激”和“反应”之间——“S→R”(笔者姑且认为),即学生是在老师“定位”和“定量”的“刺激”下开始“适位”和“适量”的“反应”——学习。显然,这种学习模式是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以学生为配角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S→R”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而是以认知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在S和R之间还有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在起作用——“S→O→R”。这里的“O”就是学习者本身的心理活动状况(笔直姑且认为)。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行为能实行有意识的自我选择、自我支配和自我调空,并具有与自觉活动学习态度相对应、有规则的探索。这种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它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②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③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新《大纲》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
    “自主学习”和“点击学习”所产生的正负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教学效果差异上。
    一、“效益”差异效应。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语言的内涵只有在适合个体生活体验和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转而化之,成为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时,才真正成为属于学习主体的东西。”很明显,这样的理解和内化所需的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去独立阅读和思考。
    陈老师和张老师同上《林海》一课。陈老师导入新课后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①轻声读课文;②说说课文写了哪几段意思。学生刚读了几分钟,老师便示意学生停下,开始检查自学情况。先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几段。结果,有的学生说两段,有的说是四段,就是不符合老师的定位——五段。老师只好不断“点击”——“你说”、“他说”不厌其烦地寻找“吻合”。接着检查各段大意更是开批判会似的评议、纠正、指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整个检查共用了将近20分钟。张老师初读课文的要求和陈老师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当学生读了七、八分钟后,她只插了一句:“给课文分段,只要段落大意概括正确,分几段无定法。”接着又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经检查,分两段的学生能说出第一段是写大兴安岭的美丽,第二段写作者的联想;分四段的学生能说出第一段是写大兴岭的“岭”,第二段写“林”,第三段写“花”,第四段写作者的联想;同理,分五段的学生也基本回答正确。老师只对联想到“兴安”作了启发,检查前后共用16分钟。
    无独有偶,两位老师的阅读要求基本相同,但效益却大不一样。前者不但时间用得多,而且学生在老师的“圈圈”内学习,因而主动举手少,是靠老师的“点击”而获取“答案”,教学效益底下。后者学生学习自主,因而发言踊跃,热情高涨,而且时间用得少,答案基本正确,教学效益良好。
    二、“方法”差异效应。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会学习’是指个体由于以往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态度、方法等综合经验而使新学习成功显著提高的现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位置。
在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一文的总起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杰出”和“爱国”两个词时,叶老师课前先对学生作了解释,到了分析课文时学生一问即答,课上得即顺利又省事。李老师则是先让学生说说对“杰出”、“爱国”的理解。学生众说纷纭,却均不得要领。但老师并未急于求成而“包办代替”,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他是怎样用事实回击帝国主义的藐视的?他跟其他工程师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再读有关课文。学生读后恍然大悟,举手如林,对答如流。
    显然,前一位老师只是“授人以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了“杰出”、“爱国”的词义;后一位老师则在“导”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使学生学得有趣、悟得深入透彻、记得持久牢固,同时,在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中学会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实属“授人以渔”。
    三、“创新”差异效应。
    创新是对现有状况的超越,是人的自主性发展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环组成的。现代教育家波利亚也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要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显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而,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要在转换语言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要是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黄老师是这样做的:她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启发学生说:“你们想不想用同样的方法换另一件事说说?”“大家可以讨论,反复试说。”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很快明白了这段话表达了扬科酷爱音乐的愿望,这愿望的强烈程度是通过“步步后退”来表达的。学生领悟其规律后就会运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个学生当即这样说道:“我多么想有一个小小的书房啊!要不,房间的一角也行,哪怕只能放得下一个书架,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思维敏捷,学有创新。
    相反,老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然后“点击”学生回答,学生顶多只是将“小提琴”换成“大提琴”罢了,而扬科还是原来的哪个“扬科”,或只是将“扬科”换成张三、李四,而小提琴还是原来的那把“小提琴”。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墨守成规,学生思维受阻,学而不成,创新意识低下。

 •上一篇:鹊桥仙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