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济作物

时间:2004年02月26日 20:10    编辑/作者:佚名   4917

第一节  瓜 果    

  一、瓜
  小桥种植瓜类历史悠久,早年主要有黄瓤西瓜、白瓤秋瓜。解放后引进白梨瓜和“伊丽莎白”、“新红宝”等。
  西瓜。70年代以前,种植传统老品种黄瓤西瓜。瓜农以桐油渣饼为主要肥料培植的黄瓤西瓜,又圆又大,水分多,皮薄、色黄、味甜、瓤脆,特别是“黄宅”(阳泽)西瓜在县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开始种植杂交红瓤西瓜,大量引进“新红宝”等品种,取代了传统的老品种西瓜。新品种的优势是皮薄、籽小、色艳,适应性强,丰产、稳产,瓜形椭圆有利于堆放和运输,经济效益高。缺点是品种特性容易退化。1996年种植西瓜1390亩,亩产1250公斤,产量1738吨。
  秋瓜。秋瓜的主要产区在霞抱、阳泽的沿河沙园地。该产品体长皮绿、肉白、吃口绵脆清甜。6、70年代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 是夏季上市的大宗瓜类品种。80年代引进杂交西瓜,突破了河边沙园种瓜的局限,在山坡大量种植西瓜。近年来,秋瓜种植越来越少,仅少数人种植。
  白梨瓜。80年代开始种植,经济效益好,推广快,年种植面积在500 亩以上,年产量500吨左右。
  伊丽莎白甜瓜。属反季节栽培新品种。一月份播种,5月下旬成熟。 甜瓜类,外表清黄,肉白,味香甜,丰产,耐贮,宜长途贩运。1996年开始引入,本镇良种场种植45亩,产量45吨。
  二、果
  果类主要有柑桔、桃子、柰、杨梅、葡萄、栗、柿。其它小杂果有:李、杏、青梅、枇杷、石榴、枣、草莓等。
  柑桔。早年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柚树或福桔。1968年,阳泽大队从浙江黄岩引进柑桔苗,在后塘地(上地)连片种植芦柑230亩,计12000棵,1971年秋开始挂果,产2吨。此后,小桥、霞抱、后塘等村陆续集体种植,达500亩。1975年以后,阳泽柑桔连年丰产丰收,远近闻名,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和个人栽种柑桔的积极性更高,农地、山地、部分土质瘠瘦的农田,以及房前屋后,普遍种植柑桔。1985年面积达2911亩,当年开摘902 亩,总产量917吨。90年代初开始引种脐橙。其中芦柑占70%、蜜桔占20%,脐橙8%,其它品种占2%。1996年面积达17259亩,总产量8793吨。品种有:芦柑、温州蜜柑、福桔、雪柑、哈姆林、蜜柚、脐橙、红玉面橙、金柑等。在经营管理上,集体化时期,凡集体桔园都属于集体管理,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部分集体桔园承包个人经营。随着柑桔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桔农科学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对常见的病虫害能有效控制,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在销售方面,70年代,由建瓯县果品公司与小桥供销社联合收购,属派购产品。果品公司每年在果园仓库保鲜一部分,保证春节供应城关居民与销售省内外市场,其余在果园用木箱包装后运销北京、苏州、杭州、青岛等大城市。80年代以后,个人桔园大面积发展和保鲜技术的提高,芦柑基本上就地保鲜到春节,再投放到市场,自产自销,或通过商贩推销到市场。90年代中期,柑桔市场开始饱和,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桔农缺乏质量意识,质量和等级划分均未达到要求,影响市场的竞争力,1996年,出现了卖桔难的现象,售价大幅度下跌。
  苹果。本地早年未曾栽培过。70年代中期,海拔730米高的百丈村, 先后两次进行“北果南移”,试种了110亩,经过精心栽培,移植基本成功。 1977年开摘40亩,收果2.5吨,最高的一株单产25公斤。后来,经营管理不善, 果园荒芜,一年仅收0.25吨。1982年大包干以后,承包给个人管理,因效益不好,改种其它作物。
  梨。过去多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菜园边角地零星种梨。70年代中期,富井、百丈、阳泽、小桥等大队及社办果场陆续开始小面积种植。品种属砂梨系统的地方品种,全社共种植442亩,开摘232亩。其中以小桥村大宅梨园管理较好,产量较高,亩产1.5吨。1996年全镇总产量70.5吨左右。
  杨梅。杨梅是传统果品之一。历史上很早以前人们就进行嫁接杨梅,但品种单一,种植零散,数量较少。主要产区在际上、阳泽、后塘一带。当时大部分山林中也有野生杨梅,人们采之食用,并制成杨梅脯。80年代开始连片人工嫁接栽培,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小桥、后塘、上屯、际上等村。后塘的“春仔”和际上的“二色”闻名县城。当地土质、气候适宜杨梅的生长,加之有菌根不需施太多的肥料,病害较少,管理容易,生产成本较低,经营效益较好。80年代末,引进了新品种“东魁”该品种以果大著称。单果里40~60克。1989年全乡种植杨梅3961亩,年产68.4吨。1996年面积达8481亩,年产达591吨, 仅次于柑桔,成为本镇第二大宗水果。
  李、柰。李有青皮李、红皮李,本地早年有较多农户种植红皮李。柰是李与桃嵌合的变异产物。主要品种有青柰、油柰、花柰。本镇种植的大部分是从古田引进的油柰,其果为桃形李实,素有“歪嘴李”之称。继1983年阳泽村溪旁种植60亩后,各村均有种植油柰。国内外油柰市场行情较好,油柰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油柰80亩,1992年1389亩,1996年全镇油柰种植达1414亩,总产78.5吨。近几年部分果农对油柰管理不善,造成不结果或落花落果现象严重,有明显的大小年,影响经济效益,挫伤积极性,很多果株被砍伐。如阳泽柰园仅种植生产11年,1994年被砍改种其它作物。
  柿。很久以前,本地就开始种植柿子,农户从野生柿中选出优良品种,进行人工嫁接栽培种植,主要品种是涩柿。1992年,从建瓯名优特果树研究所引进日本甜柿和“广西无核柿”,在富井、龙峰等村种植100多亩,3年后开始挂果投产。1996年,种植甜柿516亩,总产7吨。
  栗。栗子俗称榛仔是本镇种植的传统果品。过去种植数量少,以野生毛榛为主。农户种植多至几十棵,少则几棵。老品种主要毛榛、油榛、黄榛等,基本上让其自然生长。1991年从外地引进和本地培育优良品种,矮化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在龙峰、百丈等村种植面积500亩。1992年又种植160亩。1993年产果0.6吨。以后逐年都有扩种,1996年面积达到3300亩以上,总产12.5吨。
  桃。桃子在80年代种植开始推广。1992年试种新品种水蜜桃104亩, 1996年,全镇种植面积共达283亩,总产量28吨。种植品种有水蜜桃、黄桃等。
  葡萄。葡萄是世界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本镇开始种植葡萄是在明朝中叶,过去农户只在庭前屋后空坪上栽培几棵,一作果品食用,二供观赏、遮荫。主要品种为欧亚品系的白香蕉和紫玉。1988年从外地引种“巨峰”杂交优良品种后,本镇农户开始在田里大面积,规模化生产葡萄。1995年开始试种“藤稔”新品种。该品种主要优势是果大,一般单果重60-80克,抗黑痘病强等。1996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6亩,产量达455.5吨,亩产866公斤。 主要种植在小桥、霞抱、阳泽、后塘、高门等村。

第二节  蔬  菜    

  本镇土地肥沃,蔬菜种类繁多,共有12大类100余种,其中主要品种有5、60种。
  解放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小桥农民种植蔬菜,除家庭食用外,剩余的进行干制和腌制罐藏,待春夏和秋冬交接青菜淡季时食用。
  解放后,5、60年代,本地种植的蔬菜在种类上虽有所增加, 但种植规模还很小,70年代,部分农户种植蔬菜,只少量供应各机关单位食堂。改革开放以后,部分菜农开始在农贸市场设立摊位,自产自销。加上城关菜农贩运,当地蔬菜销售较少。
  1993年,与城关近邻的后塘村普通、甘源一带农民,大量种植甜椒、香瓜、蕃茄和冬瓜等,面积达210亩,产品全部销往县城和南平等地。
  1994年,阳泽、霞抱大面积种植6月早熟芋和槟榔等,总产达180吨,产品销往外地。小桥村大量种植台湾肥姜, 由于气候和技术等原因, 效益不高。1995年冬,上屯村与南平蔬菜发展中心签订合同,成立了第一家“蔬菜公司”,发动村民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蔬菜公司本着“服务为主,赢利为次”的原则,实行最低的保护价,并负责机耕等优惠措施,扶持广大村民种植豌豆、莴苣、绿芦笋等蔬菜。1996年春,收获豌豆50吨,莴苣40吨,产品全部销往日本,产值21万元。同年冬,上屯村又种植豌豆、绿芦笋等12种蔬菜共1300亩。为了把产品推向市场,“蔬菜公司”分别在上海、常州两地设立销售窗口。

第三节  食 用 菌    

  很早以前,本地食用菌主要是采集天然可食菌。如香菇、木耳、红菇、梨菇、炭菇和其它可食杂菇。
  解放前有浙江庆元一带菇农(本地称菇客)来本地伐木砍花,种植香菇。在冬、春季节采收香菇后,运往外地销售。70年代初,开始发展段木种植白木耳、毛木耳、香菇,小面积种植草菇等食用菌。80年代,建瓯县罐头厂到小桥发动组织村民生产种植蘑菇10万平方米,产品由罐头厂收购。1982年小桥中学民办教师游明乐搞木屑菌压香菇栽培实验,次年又进行木屑袋栽培香菇实验成功,大量节省了生产食用菌的木材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1984年小桥各村大面积推广袋种香菇,袋种木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食用菌生产已初具规模。
  80年代末,开始引进食用菌新品种竹荪。由于当时市场行情非常好,每公斤价卖到700元。许多农户进行竹荪生产,1990年有1020户生产竹荪, 栽培面积达26210平方米,产量2.6吨,产值192万元。1992 年小桥乡成立食用菌领导小组,设立食用菌管理站,聘请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农艺师马永贵为食用菌开发技术指导,配备4名专业技术人员,镇政府拨款10万元, 创办菌种厂实验基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及原辅材料等。1994年从漳州引进台湾毛木耳( 白背木耳)大棚栽培技术,进行立体栽培生产,由原来每亩生产8000袋增加到6万袋。1995年成立“兴桥食用菌有限公司”,搞“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当年从省农科院引进食用菌新秀姬松茸,组织菇农进行小面积试种,由于该产品对栽培条件要求较高,产品销售渠道没有打开,生产效益不好,没有得到推广。1996年,菌农主要栽培木耳、香菇、竹荪三大品种。种植竹荪农户过多,市场供大于求,通过创办冷冻厂,对竹荪产品保鲜、储存,进行市场调节,促进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第四节  食用油料    

  花生。早年本地农户有零星种植花生,一般自产自食。 1972 年集体种植288亩,产量127吨,以后几年种植量少于1972年。80年代,实行责任制后,农户在新开拓山地、冲积半沙地、果园等田头地尾种植花生。1985年花生总面积297亩,总产量22.8吨。1992年播种面积650亩,总产量47.8吨。农户种植花生多为食用,少量用于榨油。
  芝麻。本地种植芝麻历史悠久。60年代以前均为农户零星散播。70年代属集体套种,主要有白芝麻和黑芝麻两种。本地农户多喜食用黑芝麻,其抗病力强、耐旱,常把它作为先锋作物,多在新开辟的山地、滩涂中种植。1978年黑芝麻440亩,总产11吨。除供应本地外,尚有外调。80年代, 各村均为农户个体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85年面积177亩,产量5.7吨。 1996 年面积减少到150亩,种植范围也缩小,只在富井、丘墩一带。
  参仔。 参籽(即油茶)是本镇传统的主要油料作物,大丘为主要产地。 50~70年代,各村农民主要通过就地加工 参籽以解决食用油问题。70年代 参仔面积2841亩,产量140.5吨,榨取 参油35.1吨。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于 参产量低,随着花生油、菜油的大量调入,许多农户砍 参改种茶果,参面积大量减少,只有偏远的高山头留有少部分的参林。1996年,面积减少到1396亩。
  油菜。小桥境内以种植白菜型油菜为主。1960年,面积766亩,总产量556.6吨。1979年,引种甘兰型油菜30亩,仅产0.4吨,因气候不宜,产量低, 且影响双季早稻种植。80年代,种植面积更少。90年代,基本没有种植。

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本地其他经济作物有莲子、甘蔗、棉花、向日葵、薏米、席草、木薯、荸荠、白麻、烟草等。
  莲子。本地早年很少种植莲子。1985年乡良种场从吉阳聘请一位种莲农民技术员作指导,在水田试种45亩,收获2.45吨。此后,陆续有人种植。1996年约有50亩,主要产地在小桥、霞抱等村。
  甘蔗。甘蔗种植历史很久。早年主要品种是绿皮果品蔗和“糖蔗仔”。
50年代每年种植60亩以上,1962年发展到124亩。70年代初, 各村普遍种植“糖蔗仔”。1971年共种357亩,1972年种598亩,总产达750吨(最高丰产年) 。当时阳泽、富井等地曾利用甘蔗生产土糖(板糖),供应农户。1974年小桥供销社创办糖厂,大量收购“糖蔗仔”生产土糖,年产糖40吨,同时综合利用甘蔗渣制白酒。后来,国家食糖供应量增加, 本地制糖业停产, 甘蔗面积下降,1980年仅有100亩左右。1982年大包干后,政府提倡发展多种经营, 实行粮改经,部分农户在水田种植甘蔗,并引进广东紫皮蔗种。该品种茎粗且长,质脆,糖份高,可当作水果食用,产量高、效益好。1992年小桥、霞抱、阳泽、富井一带农民又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面积达364亩,产量325吨。 1993 年上升到500亩,产品除本地售销外,大部分销往城市。
  棉花。本地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明、清时代农户种棉花主要是自己加工,留着自用。解放后,50年代也有个别农户开垦种棉,1957年面积40亩,产皮棉2吨。1965年集体种植639亩。1972年春,人民公社为了发展棉花生产,由供销社牵头聘请江苏棉花技术员3人,在上屯、霞抱、 阳泽等大队指导种植棉花。霞抱第三生产队在留坑种植10多亩,采用新品种,新方法,进行防治病虫害等,获得亩产皮棉55公斤的记录。1972年种植棉花760亩,产皮棉19.9吨。 由于棉花产量较低,无甚经济效益,1985年后,无人种植。
  薏米。早年高门、百丈有少量种植薏米, 多为开山套种。 年种植面积在100亩左右,产量约2吨。1985年仅有个别农户种植,均属自食。80年代后期无人种薏米。
  其它,木薯、荸荠、席草、向日葵和棕榈等都只是农户田头地尾零星种植,作为家庭自用。70年代集体化时期一度在山上大面积种植过烟草,产品由供销社收购。1993年春在镇良种场黄窠垅连片种植席草20多亩产品由建瓯福芝席厂收购,因效益不高次年停种。

第六节  农业结构与经济比重的变化    

  本镇属丘陵地带,以种粮为主。800 多亩农地和大片的山坡地适宜发展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柑桔、茶叶等。70年代在强调“以粮为纲”时期,忽视“全面发展”,水田单一种粮,但当地经济作物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集体种植茶果为主。1983年以后,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济作物。1985年全乡粮改经面积3914亩,占水田总面积的17%,随后每年都有变动,经济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