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交  通

时间:2004年02月26日 20:27    编辑/作者:佚名   4948

    本镇地处建瓯东南隅半山区,古代这里没有驿站,没有大干道,没有码头、渡口,交通相当闭塞。民国二十六年(1937)福汾线公路开通,横穿本镇4 个自治村,交通状况开始改变。新中国建国40多年来,政府致力山区开发,不断开拓区间和乡村间公路,至1996年底,除瓯古公路外,全镇计有二级以下公路32条、146公里,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公路。1995年初,横南铁路在本镇西南端铺轨通过,次年本镇洋沙客、货站动工建设,至此,本镇已有铁路出口客、货站。

第一节  陆  路    

  一、古代乡间道路
  古代小桥地区陆路主干道有:建瓯通向古田路经小桥主干道,由南门出城经木樨林、东溪碓、际上、溢岭亭、下堡、小桥、铁场、上大夫岭至玉山街,经筹岭隘至古田(小桥至城关段23公里)。城乡干道,自上屯经西焙、东溪碓至城关( 15公里 );百丈经高门、甘源、浆口入城关
(41公里)。以上这些干道多为碎石小道,可勉强通行独轮车。至于乡村间道路,多为泥路,崎岖难行。
  二、公路
  1、国道、省道。
  由福州至汾水关的福汾线公路,原为本省出口公路,通过本镇的上屯、洽历、小桥、大丘4村。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寇入侵福州, 政府曾派民夫挖毁公路,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3月修复通车。1996年316国道开通后,建瓯至古田段(简称瓯古路)已降为省道。
  2、县、乡公路。
  在本镇境内由县(市)交通部门管护的县级公路11条、78.5公里, 乡村养护管理21条、67.5公里。这些公路的建设以社队(镇、村)筹集资金为主,林业、交通部门补助为辅,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而成。
  洽历~西邦线,全程7.5公里,路面宽4.5米,1959年通车,为国营伐木场所开;
  小桥~坝头线,全程6.7公里,公社投资9.6万元,1964年通车,为西边水电站建设辅助工程;
  小桥~后塘线,全程13公里,民办公助,投资20.45万元,1965年通车;
  东溪~际上线,全程4.9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9.4万元,1966年通车。
  后塘~甘源线,全程6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11.2万元,1967年通车。
  作口~源头线,全程3.6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5.6万元,1968年通车。
  洽历~洋坑线,全程1.8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3.1万元,1969年通车。
  富井~鲁丰线,全程7.1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10.5万元,1972年通车。
  大桥~高门溪边线,全程13.7公里,民办公助,投资37.61万元,1975年通车;
  小桥~百丈线,全程18.1公里,投资77.3万元,1981年通车;
  百丈七公里处~龙峰线,全程2公里,投资3.1万元,1973年通车;
  坤村~龙源线,全程3.3公里,投资5.7万元,1974年通车;
  大夫岭(瓯古路)~岭头线,全程1.5公里,投资1.6万元,1976年通车;
  张墩~折历线,全程7公里,投资23.6万元,1976年通车;
  折历~仑后线,全程1.5公里,投资10.5万元,1976年通车;
  高门~义安线,全程3.3公里,投资6万元,1978年通车;
  上屯支线全程0.2公里,投资0.18万元;
  西焙支线全程0.5公里,投资0.7万元;
  黄塘~佘边线,全程0.5公里,投资1.4万元,1981年通车;
  马卜~竹林线,全程4公里,投资6.8万元,1981年通车;
  铁场~岐头线,全程10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10.5万元,1982年通车;
  阳泽~郭源线,全程2.3公里,投资3.1万元,1982年通车;
  阳泽~石壁线,全程2.83公里;投资4.9万元,1982年通车;
  百丈~东坑线,全程0.5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3万元,1982年通车;
  后塘~矮竹线,全程0.8公里,1983年通车,投资0.4万元;
  普通~下垅口线,全程1.5公里,1984年通车,投资1.9万元;
  蔡坑路口~芒溪线,全程3.5公里,路面宽4米,1985年通车, 由长源采育场投资修建;
  龙源~蔡坑线,全程3公里,路面宽4米,1985年通车,投资4万元;
  百丈~黄连溪线,全程3公里,路面宽3米,1989年通车,投资6万元;
  溪边~巨头双溪电站线,全程3.2米,宽4米,投资4.57万元,1991年通车。
  百丈~下包子6公里,路面宽4米,投资48万元,1991年通车。
  甘源~浆口线,全程3.8公里,宽4.5米,投资38万元,1993年通车。
  1989年,小桥乡政府自筹资金60万元,将瓯古公路小桥到建瓯路段改铺柏油路面,1992年11月全面铺设完工。
  甘源~浆口线,全程4.9公里,路面宽4.5米,投资38万元,1993年通车。
  1996年镇政府自筹资金90万元,铺设小桥桥北开发区24米宽(包括人行道),308米长的水泥路面,并将桥梁宽由7米扩建为11.8米。
  改革开放后,各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铺设了村内水泥路面。霞抱村于1986年将横穿村庄700米的霞阳公路,拓宽为15米的水泥路面(包括人行道); 阳泽村于1995年将横穿村庄的450米霞阳公路,拓宽为15米的水泥路面(包括人行道);百丈村于1995年将村委会至村尾水尾庵路段,拓建为13米的水泥路面,并在路两侧统一设计建筑砖混结构三层半楼房。
  1992年,根据人大代表提的议案,经镇党委、 政府研究和有关专家考证,决定建设小桥“改门工程”──将小桥至洋沙18.4公里公路拓宽为路面12米,在凤墩跨建溪建一座桥梁,使小桥交通网与205国道接轨, 逐步促使小桥镇大门通向205、316国道, 接轨大交通动脉。 “改门工程”的路面拓宽部分已于1995年付之实施。

第二节  水  路    

  小桥境内主要有四条溪流,除南才溪外的3条小溪皆发源于小桥境内。
  南才溪:古称大南乡溪,今称:小桥溪,自玉山洽洋而入,经西边、小桥、霞抱、阳泽、后塘,从南雅镇白沙汇入建溪,流经小桥镇境内全长32公里。
  沙溪:起源于西邦黄栀峰西北侧,经洽历、上屯,出西焙从东峰镇溪口汇入建溪,全长28公里。
  坤溪:起源于芒溪,经龙源、坤村、麦园,从小桥汇入南才溪。全长12 公里。
  双溪:古称小南乡溪。起源于百丈震东北侧,经高门、梅村, 从洋沙汇入南才溪,全长22公里。
  古时小桥没有公路,溪流成为商品(特别是木材)外运的重要途径。解放前,沙溪、坤溪、双溪流域人民外运商品材(主要是杉木),雨季水涨溪满时,将木材顺水流放到各溪出口,或在枯水期将溪水一段一段筑起小坝,将木材逐段逐段流放到各溪出口装排放运南平、福州等城市销售。

第三节  桥  梁    

  一、古厝桥。
  古代,小桥境内的主要桥梁多数都建有桥厝,故称厝桥,现在还可考证的有8座。
  普通桥,于清道光元年(1821)桂秋月初六日重建竣工,为建安知县陈 让(四川人)、史载熙(江苏人)和迪口、南雅、小桥等地人民捐资
而建,桥体宽度5米,长度为19米,北端有6米桥头殿与桥体相连;南端有一香炉殿。此桥连接南北官道,为古代来往客商的重要交通设施。普通桥为小桥镇现存的唯一一座古厝桥。
  登云桥,在阳泽。1950年解放军剿匪时, 于桥上烧火堆引燃桥梁中的杉木而烧着毁坏。1979年,阳泽大队将厝桥拆除在原址重建石拱桥。
  钱仓桥。在霞抱村对门即现钱仓桥身下约5米处。1983 年霞抱村重建石拱桥时将旧厝桥拆除,其桥外形与普通桥相似,桥中心亭里有一块“文魁”牌匾。
  大桥桥。大桥村因桥而名,桥址在现大桥石拱桥下8米处。毁坏时间不详,今仍存北岸石墩。建造年代未考。
  五排桥。在小桥与郭步之间,因以五排杉木连接而名。1969年,在五排桥北处新建石拱桥,遂拆。
  将相桥。在现掌文村村尾半华里处,建造年代未考。
  洽历桥。在洽历村尾龟蛇双山瓒口处,年代桥址未考。
  陆源桥。在陆源林边,建造年代未考。
  二、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桥。
  解放后,共兴建石拱桥、钢筋混凝土永久式桥梁29座。
  小桥至后塘线2座:
  郭步石拱桥,在小桥集镇市场往西50米处,长(包括引桥,下同)60.6米,孔数、跨径为2-18.6米,1-9.00米,桥面净宽4.8米,荷载10吨,建于1969年。
  后塘钢筋混凝土孔桥,在距集镇12公里+500米处,长31米,桥面净宽4. 5米,荷载10吨,建于1984年。
  富井至高门线3座:
  大桥石拱桥,长58.9米,孔数、跨径为:2-14.00米,1-15.00米, 桥面净宽4.7米,荷载10吨,建于1973年。
  黄塘石拱桥,长15.6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4.7米,荷载10吨,建于 1973年。
  溪边石拱桥,长26.6米,跨径16米,桥面净宽4.7米,荷载 10 吨, 建于1973年。
  小桥至张墩线一座:
  坝头石拱桥,长43米,孔数、跨径为:2-14.2米,桥面净宽4.6米, 荷载10吨,建于1964年。
  小桥至百丈线5座:
  麦园口石拱桥,长12.9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4.9米,荷载10 吨, 建于1973年。
  麦园石拱桥,长16.1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14.7米,荷载 10 吨, 建于1973年。
  坤村石拱桥,长9.5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4.5米,荷载10吨,建于1973年。
  下巨溪石拱桥,长27米,跨径12米,桥面净宽4.7米,荷载10吨,建于1979年。
  百丈石拱桥,长15米,跨径9米,桥面净宽4.5米,建于1981年。1995 年扩建后,长15米,跨径9米,净宽9米,荷载10吨。
  坤村至小料厂线2座:
  坤村石拱桥,长14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4.7米,荷载10吨,建于1974年。
  龙源石拱桥,长12米,跨径8米,桥面净宽4.7米,荷载10吨,建于1974年。
  折历线一座:
  折历钢筋混凝土桥,长15米,桥面宽4.5米,荷载10吨,建于1986年。
  铁场至岐头线一座:
  福源石拱桥,长12米,跨径9米,桥面宽4.5米,荷载10吨,建于1982年。
  黄塘至佘边线一座:
  佘边石拱桥长22米,跨径10米,桥面净宽3.85米,荷载10吨,建于1981年。
  上屯马铺至竹林支线石拱桥一座:
  上屯石拱桥,长21米,跨径13米,桥面净宽5.2米,荷载10吨,建于 1976年。
  禾呈村石拱桥一座:
  洽历至西邦线3座:
  3座原皆为木桥,70年代改为水泥平板桥,荷载均为10吨;洽历桥长9米,宽4.5米。陆源桥,在3公里+700米处,长8米,宽4.5米;朝阳桥,在5公里+200米处,长12米,宽4.5米。
  各村为方便生产生活,还在各自主道路线上先后建造11座桥梁:
  阳泽村1979年在登云桥厝桥原址重建登云桥,系石拱桥,长19.5米,宽4.5米,荷载10吨。
  塘下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112.8米,宽4.5米,荷载10吨,1980年建造。
  霞抱村钱仓桥石拱桥,在钱仓桥厝桥原址上游5米处。长111米,宽4 米,荷载10吨,建于1983年。
  霞抱杨梅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170米,宽4米,荷载10吨,建于1983年。
  周墩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115米,宽3.5米,荷载10吨,建于1983年。
  洽历小学石拱桥,长17.5米,宽3米,荷载10吨,建于1987年。
  洽历石拱桥,长17.5米,宽3米,荷载10吨,建于1987年。
  下庄石拱桥,长17.5米,宽4米,荷载10吨,建于1990年。
  张墩石拱桥,长58米,宽3米,荷载10吨,建于1985年。
  矮竹(砖瓦厂)石拱桥,长40米,宽5米,荷载10吨,建于1995年。
  瓯古公路小桥石拱桥,1996年拓宽扩建,拓宽后宽11.8米,长73米, 荷载20吨。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