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马氏大罗真仙传说

时间:2004年10月19日 10:23    编辑/作者:转载   4673

    马氏,俗名马五娘,将相里(今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上屯、洽历一带)人,家境清贫,父老病逝,五娘嫁玉山洽洋村对门谢钱街(已废)伍大老为妻。大老兄长去世,留下老母、胞妹和嫂嫂等5人。
   马氏为人秉性乖巧,少言寡语,心灵温善,夫妻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大老为人憨厚,忠诚老实,敬老爱幼,邻里和睦,里人称赞。
    马氏初嫁伍家,颇得婆婆喜爱。后因姑、嫂嫉其芙蓉秀脸,欺其温良慈善,将里里外外家务之事,粗重细活,全都推卸于马五娘。马氏并不计较,默默尽力操劳,毫无怨言。
    尽管如此,伍家姑嫂两人仍不解气,朝夕谋划,横生枝节,常在婆、媳之间,挑起事端,搬弄是非。婆婆遂以马氏不孕,嫌而苛待,责其以水代油,松毛为蕊,通宵达旦纺织麻布。每当山洪瀑发,河水泛滥,桥梁冲毁,无船可渡,便责其往河对面山上砍柴。马氏便张伞仰置水上,踏伞而过,满载樵薪,含笑而归。婆等视之,千刁万难,难不倒她,又复生一计,要其将饭锅翻转来洗,她又顺从。令马氏提泔水不给泔桶,她以伞盛之。吩咐诸事,件件照办,不折不扣,分毫不差。婆、姑、嫂见无可责难,只好横加莫须有之罪。马氏每当遭婆婆毒打,总是忍气吞声,丈夫和乡人无不生“怜香惜玉”之情,问及挨打缘故,马氏说:“圣贤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实婆婆打的不在我身上,而是打在厝后门的一棵松树身上,你等若不信,可前往看个明白,便知其实。”于是其夫和乡人到厝后门山观看,果真树皮被打脱落,痕迹犹新。乡人观后,大为惊讶,议论纷纷,说马氏是神仙化身,相告其婆,婆说:“她若是仙,我宁愿将头砍下,给她当踏脚墩。”
    时隔不久,马氏磨难届满。一日,夜晚就寝时,马氏便对大老说:“倘若有朝一日,我死了,请你勿要悲伤,将我尸体安放床上,切勿搬动,待七日后,我便安然无事”。并交给大老一把米说:“日后腹饥,取米一粒,煮熟食之,可解饥饿。”翌日凌晨,马氏突然安逝,大老悲痛欲绝,昼夜守护其尸,寸步不离。马氏死后,大老泪痕满面,形体枯瘦,接连七日,滴水未进,绝食悼妻。姑、嫂便顿生一计,趁大老解便之隙,撒饭粒于马氏尸体上,骗以尸体生虫,强制移尸,置于河滩火化。
    且说马氏前往浙江杭州取水,腾云而归,路过百丈岩峰,见朵白莲花,绚彩艳丽,欲在此建庙栖身,随手抛下一根神竹,名叫“溪槐仔竹”并托梦给正在打盹的一位采药老农,请百丈村人以竹为柱,就地建庙供她安身。不料她往洽洋方向一看,但见溪边人山人海,聚拢拥挤,定睛一看,首尾架薪,燃火焚尸。不看则可,一看吃惊不少,赶将瓶水倒下,拾起骸骨,埋于洽洋监溪灵山阉天井之下。
    再说,伍家正忙于焚尸火化,众乡亲赞助这场丧事,沿袭传统惯例,应宴请众人饭食。可是大老家境清寒,粮食紧缺,无以为炊,大老急中醒悟,想起贤妻临终时,曾交给一把米,于是便将马仙遗下的一把米,淘洗下锅,只见锅中之饭,捞而不尽,大小器皿,盛装不下。众人见此惊叹不已,异口齐赞神功。再说,马氏呼风卷起自己骸骨,安葬之后,复返百丈岩峰。乡人随带工具赴峰,见满山遍野的溪槐仔竹,挥舞柴刀,砍竹劈草,挖基填坪。马氏见乡人汗流浃背,为其建庵操劳,也亲自莅临助阵,建庵之石料,全由马氏用仙帚扫到工地,直到庵宇建成为止,并在阉门上书联一对:“庵建百丈云溪上,人在万里烟雨中”。
    从此之后,马五娘的仙魂就在百丈震安了家,百丈人就叫百丈震的庙为马氏仙奶庵,并商议规定每年正月初十,马氏仙奶寿辰吉旦,全村人吃斋半个月,烧香膜拜,组成4人福首,轮流执事,周而复始。每人每轮一次要花干谷1500多公斤。正月十五做上元,福首要备斋食,接待来自四面八方善男信女的食宿。斋食一般以大米饭、仙人菜、豆腐为主,蔬菜、笋干为辅。年逢六月初一日,远近久婚未育,求子心切的夫妇,相继来此,行香祷祝,求子许愿。小松大庙的人,时常来到殿前,口口声呼“姑奶婆”,三跪九叩,寻祖认宗,迎接马氏仙奶回乡观光,承受礼拜。每逢旱年,马氏仙奶有求必应,施降甘霖,普渡众生。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封马氏仙为“马氏真仙”,大柱架正殿,庙宇占地长80米、宽60米,总面积为4800平方米。过去,对马仙膜拜的人较多,迪口镇霞溪村也建一马氏仙庵,今两庵均废成荒坪,只留下遗迹。
后来,百丈村又在庵边建立书院,借助“幽雅恬静”之地,招引各方名人墨客,相继到此,潜心苦学,捷足书山。光绪年间,百丈村曾出百名秀才。传说宋朝朱熹曾到此讲学,明朝李默曾在此学就成仕,位居天官之职。(范小辉供稿)

 •上一篇:5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
 •下一篇:小桥:温泉的传闻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