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桥民间婚俗

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6:55    编辑/作者:张梓兴   4702


    “看新娘了,看新娘了!”随着喜叫声,一群孩子和妇女慌忙离开酒席座位,跑到大门外看热闹-----此时,只见女方陪嫁物不断搬进屋里;鞭炮声、祝贺声、小孩子的叫喊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烟雾滚滚,不见你我。好长一段时间后,噪音逐小,烟雾慢慢散去,一个身穿红色衣裤,头戴红花,脚穿红鞋,撑着红伞的佳人渐渐出现。“看,新娘子!”一个小孩子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只见新娘子面带微笑又有点羞涩,在左右伴娘的陪同下漫步婆家----“过门”了。

    这是一家婚礼喜庆的热闹场面,也是建瓯小桥婚俗的缩影。

    当地风俗,男女青年嫁娶,一般由媒婆介绍撮合,也有亲朋好友介绍的;现在更多的是自由恋爱,再找媒人提亲。接着,是先将男方生辰八字用红帖端写,交由介绍人送至女方。女方则请算命先生“开合”,看男女双方的年、月、日、时是否“相冲”。诺合适,再将双方的八字写交男方,俗称“回八字”。男方同样也要请算命先生“开合”,确定无疑后,婚事已基本谈妥,只等选择吉日纳彩了。

    纳彩仪式也由算命先生选定吉日。女方根据时代要求,再通过长辈们的商议,确定彩礼议约,俗称“仪单”。“仪单”又分为“订婚仪单”和“结婚仪单”两种,也有“一体化”的。“仪单”内容一般为:彩礼数额、黄金、女方婚宴主食(吃食)、新娘用品等,落款系“百年好合,百子千孙”。吉日当天,女方将“仪单”用长红纸条端写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经介绍人送至男方。男方可持一周(或更长一段)时间考虑后,如认同,则将“仪单”直接收下来备用;如有异议,则将“仪单”退回女方(要求减免部分内容)修改后再接纳。纳彩仪式顺利通过后,则可选择吉日订婚,俗称“插记”(现多半已免此仪式)。

    订婚完一年半载后即可准备结婚。

    结婚的准备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家具定做阶段。结婚前,男方根据当时当地“形势”、家庭经济状况和未来媳妇的要求来确定家具的款式和档次。然后请木匠(细匠)师傅到家住做十天半个月,直至成品。(现也有买整套成品的)第二阶段为洞房(当地称“新娘房”)的装修、布置阶段。男方根据自家房屋的结构情况(旧式房屋一般是将正房和后房改装为一体)进行整改,直至像新式洞房为止。富裕人家一般为备用新房屋。

    女方此时也在积极准备着:给未来新娘子做配套嫁妆,俗称“开剪”(现多半为买现成的);陪嫁礼品的准备,如床上用品、锡器(烛台、酒瓶、八卦等)、门帘、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新郎礼服、新娘用的胭脂花粉化妆品、装饰品等,俗称“清花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方可选择吉日举行婚礼。

    一、进场。

    进场,即婚礼前两天。这天一大早,男女双方东家要挨家挨户通知亲朋好友到自己家吃晚饭,当地人称它为“进场”。晚饭后,东家便开始安排婚宴的准备工作。

    1.贴对联。(正堂、里屋、厨房均要贴)一般请村里比较有文笔的“秀才”来写对联,还要请他吃饭,并送上“红包”。对联的内容和所贴的位置都有讲究:内容视嫁娶而定,也有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勤劳致富的等;所贴位置:上联系正对大门的左边,下联为右边。

    2.勤助单。因为在自家办酒席,所以要动用许多后勤人员。这些后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名单用红纸列表明示,就叫做“勤助单”。勤助单上分工既详细又明确,以示各负其责:正厨、副厨、做饭、收排、理酒、捧菜等;落款是:愚弟:* * * 鞠躬,体现了东家的谦逊和农村婚俗的闻名遐迩。

    3.客单。客单一般用红纸条书写,上面除写客人的姓名外,还要注明人数和连用餐数,然后交给请客人执行。

    4.正堂的布置。首先是屏风的布置:要用大红纸将整个屏风敷盖,然后在正当中贴上一幅“双喜”字。正堂中央用彩色纸带对角拉直,当中竖一只灯笼。

    5.大门的布置。大门两侧各悬挂一只大灯笼;大门两边贴上对联;在横批中央悬挂“米筛镜”(一块米筛和一面普通镜子,更早是一块铜片。据说,米筛象征着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镜子象征着处事心明,诚实做人)。米筛朝内,为“娶亲”(男方);米筛朝外,为“还亲”(女方)。

    6.男方茶壶、盐、茶、红包的准备。⑴.茶壶。男方要准备两只锡制大茶壶并系一块红布(红布由媒人收下。如订婚时男方已备,结婚时则由女方准备)。一只茶壶里装红酒,另一只茶壶里装醋。婚宴正期那天由媒人挑至女方家放在正堂。女方各取茶壶里的一半酒和醋后随陪嫁物品再由媒人挑回男方。⑵.盐茶。男方用红纸按8×15㎝左右尺寸分别包好两包食盐和茶叶,且美其名曰:“银沙”、“雀舌”、“海誓”、“山盟”。“银沙”、“雀舌”均是形象的比喻,而“茶茗”在建瓯方言中“茗”与“盟”同音,茶产于山,故代表“山盟”之意;“食盐”的“食”在建瓯方言中与“誓”同音,而盐产于海,故代表“海誓”之意。婚宴“送宴菜”那天放在“六盒”里挑至女方家。女方收下“山盟”和“雀舌”放在正堂,“海誓”和“银沙”次日返回男方家也放在正堂。⑶.红包。女方比新娘小的所有平辈和下辈均要人手一个红包,俗称“三对钱”,一般为10元人民币,富裕人家也有20--50元的不等;另外,还要准备裹鞋、牵新娘、撑伞、锁箱、开箱(也叫“开担”)、伴娘等人手一个红包。女方也要准备伴郎、嫁妆运输、点花烛等人员的红包。

    7.接待。因为客人多,总有一些要住宿。尤其是男方更要准备好女方送亲人员(俗称“送亲舅”)的住宿,不能有丝毫怠慢。如果男女双方路途近,也有不住宿的,待第二天再回男方家。

    二、送宴菜。(担吃食)

    随着鞭炮声,“送宴菜”队伍浩浩荡荡,直奔女方家。

    这一天,男方按女方“仪单”要求,准备好生猪一头,面粉、糯米、红蛋、干香菇、目鱼干、蛏干等五谷杂粮、山珍海味逐量给足,并派出相应“送宴菜”人员各就各位。由新郎大娘舅送“六盒”。(“六盒”象征着“六六顺”)。“六盒”的内容为:膀蹄、公鸡、线面、糖果、五子果(龙眼、核桃等)、盐、茶、各种“红包”等(女方除“红包”外,其他礼品各接收一半)。再派一位比较有辈分,有一定影响力的男子(一般为新郎的姑丈之行)挑小箩筐。小箩筐的内容有:喜糖、冰糖、香烟、喜炮、蜡烛等。女方回筐内容有:新郎礼服、帽子、冰糖(意为:“新生活像糖一样甜”)等。

    女方也要放鞭炮,迎接“送宴菜”队伍,并留他们吃中午饭。午饭后,“送宴菜”相应人员便可返回男方,而送“六盒”人员,按规定,他要留在女方家过夜,第二天随“大部队”返回男方。当然,随着婚礼的简办,送“六盒”人员现基本上没有留在女方家过夜;就连整个“送宴菜”内容和过程也用钱代替了。

    这一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基本到位,副食(闲餐)开始——“吃三天”的第一天。

    三、正期。

    这是男女双方最忙碌的一天。

    男方首先要确定、组织一支“接亲队伍”。“接亲队伍”一般由伴郎(俗称“背马哨”)1人、嫁妆运输队(俗称“撮圆人”)6--8人、伴娘(接新娘)2人、介绍人(俗称“月老”、“冰人”、“红娘”、“媒人”)2人、上文提到的送“六盒”人员1人和接亲轿车司机若干人组成。

    “背马哨”这个人物的选定置关重要,因为他担负着男方与女方的联系、沟通、“谈判”和决定作用。他的表现好差,直接关系到男女双方的经济利益和新娘子“过门”时间的迟早问题等等;嫁妆运输队他们要准备好竹竿等工具待运嫁妆;伴娘必须为未婚成年女子;介绍人他们的任务是挑茶壶、帮助男女双方关于“仪单”执行情况的履行,协助伴郎工作;轿车司机主要是运输嫁妆、送亲舅等,起渲染作用。(早年接亲以太抬轿为主,后改为步行→坐拖拉机→坐三轮车→坐龙马车→坐旅行车→坐小轿车)

    接亲队伍充实后,即可鸣炮开拔到女方家接亲。

    另外,因为男方的主宴设在这天的晚上,所以,后勤人员也要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女方则更为紧张,因为主宴设在这天的中午。除后勤人员紧张忙碌外,东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首先要鸣炮,迎接男方的“接亲队伍”。递烟、沏茶、安排休息等,样样要考虑周到。此时,女方亲戚朋友向男方“敲竹杠”开始:掀新郎帽①藏竹竿②“落汤礼”③等。这些“业务”,均由伴郎去处理。其次是与伴郎洽谈“仪单”上未履行项目等;与介绍人一起研究如何满足新娘的要求等。再次是领着新郎逐一认识长辈亲属(敬酒)。亲属们喝完酒,随手摸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见面礼)递给新郎,新郎脱帽回敬,并送上一份纪念品。所有亲朋好友均已入席。他们吃的吃、猜的猜。“五魁首呵,六六顺”“四季红呵,双合四”好似热闹。此时,摄像开始,女方婚宴进入高潮。

    吃过午饭,女方东家要整理陪嫁礼物,并展示于正堂;安排送亲人员(俗称“送亲舅”),其中包括伴娘(送新娘)2人;提灯的小男孩2人;挑小箩筐的1人(一般为女方长辈)、其余为送亲舅,一般为12—16人(视陪嫁礼品多少而定)。小箩筐的内容有:饼干、板鸭(俗称“鸭席子”)、腊味等,由女方亲属提供。

    新娘子稍作休整后,便通过介绍人(也有找伴郎的)向男方提出落实“仪单”上未落实的项目;索取“走路费(礼)”④“旅游费(礼)”⑤“离门银”⑥等。另外,女方后勤人员要索取“杀猪费(礼)”⑦“杀鸭费(礼)”⑧……此时,“闹亲”⑨开始。据说,“闹亲”不但正常,而且是吉利的象征。以上所有“矛盾”均由伴郎出面解决。

    经过一番的“热闹”之后,总算平息下来。此时,伴郎要催促新娘子去更衣。新娘子更衣完以后,在伴郎的带领下,怀着感激之情,含着热泪(据说,新娘子哭得越伤心,她的兄弟将来生活就越顺心。所以,都要哭一哭),向爷爷、奶奶敬酒,以表尊重之情;向爸爸、妈妈敬酒,以报养育之恩;向哥哥、嫂嫂敬酒,以表关爱之情……此情此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同样,新郎也要在伴郎的陪同下,向以上人员一一敬酒,以表谢意。最后,新郎还要吃特殊点心——煎蛋(女方厨师特制),此时,伴郎要掏“红包”,以示谢意。

    这样,整个接亲工作基本就绪。女方东家随即安排点心,对接亲人员一一发给“红包”。吃完点心后,接亲和送亲人员各就各位。他们般的般、提的提、抬的抬、挑的挑,个个兴高采烈地离开女方家。唯独两只箱子不能急着走,要停留在大门外,等新娘大舅亲自上锁后才能上路。下面该是新娘子离开娘家的时候了。这时,只见一个小男孩提着一双红绣花鞋(俗称“裹鞋”)递给新娘。新娘要在跨出门槛之前换鞋(旨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粒土去”);又见一个小女孩为新娘子撑伞(意在:外面的世界很可爱,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要处处防着点)。新娘子亲完两个小孩子的脸后,祝上希望之词,并送上红包,然后依依不舍地跨出门槛。这时,鞭炮声响起,亲属们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送新娘子一程。要说心情最难受的应当是新娘子的妈妈,女儿出嫁固然是高兴的事,但是,从今天起,就是泼出去的水了。20多年的母女之情涌上心头……所以,她不敢远送,怕控制不了自己,只能在家里捂着胸口目送。讲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来——“妈妈啊,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啊,我想对你笑,眼里却泪花点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要说走在最后的应当是新郎和伴郎。这时,有经验的伴郎要带着新郎向前来送行的岳父大人一一鞠躬(因为每鞠一躬,都有一个“大红包”,何乐而不为呢?)直到岳父大人说“再见”为止。接着,便是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出发了。

    下面再回到男方家。

    新娘子“过门”后,男方家真是热闹极了。这时,男方主宴开始。女方的“送亲舅”们稍作休息后,要安排在主席桌就坐;男方东家要带领新娘逐一认识男方长辈亲属(敬酒)。亲属们也同样要回敬“红包”(见面礼),新娘回赠一份纪念品。此时,摄像开始,男方婚宴进入高潮。(其热闹程度与女方仿佛,甚至超过)

    晚饭后,焰火开始。那五颜六色的烟花不但吸引了乡村的许多观众一同观看,而且把整个村庄装点得十分绚丽多姿。焰火结束后,逗新娘(说是逗新娘,其实,新郎始终在参加)活动开始。那一个个含蓄而又大方的高难度“节目”令新郎新娘焦头烂额……“脱新娘鞋”“试桶”⑩应有尽有。洞房里掌声如鸣,欢笑如语,真是留连忘返啊!

    逗新娘活动结束后,男方东家要安排点心。点心也很有讲究:要吃六个菜,意为“六六顺”;首道菜必须是女方赠送的“鸭席子”、“腊味”;吃的人越多,东家越高兴,说明婚礼有名气。

    吃完点心,客人们均离去休息了。这时,女方东家还要请新郎的舅舅和姑丈到洞房点燃花烛,并发给“红包”,然后新郎、新娘才能步入洞房。紧接着,后勤人员便端来一盆炖好的土鸡,让一对新人享用。最后,其他人员全部撤离,“洞房花烛夜”开始。

    这是“吃三天”的第二天。

    四、回门。

    正期的第二天一大早,男方东家便做好早饭请“送亲舅”们吃(另席)。男女双方的其他客人的“闲餐”继续进行。吃过早饭,还得准备车辆,让他们就坐;小“送亲舅”们临别时,还要面对亲家母说:“添灯,添灯”。当地方言的“灯”与“丁”谐音,意为“人丁兴旺”。亲家母听后,很高兴,于是,送给“红包”。此时,新郎要陪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回门),与“送亲舅”们同行。

    女方“回门宴”仍然设在中午,规模与“正期宴”仿佛。

    下午,新郎陪着新娘再次返回男方。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只是二人行,且携带一个特殊礼物——一对“鸳鸯鸡”(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在它们头上均用小红布系着,意在“和睦、恩爱”,象征着新生活刚刚开始)。

    男方“回门宴”也设在当天晚上,规模与“正期宴”相似。

    晚饭后,逗新娘活动继续进行,理由是:“三天新娘无大小”,所不同的是看热闹的人少了些,但持续时间可以更长一些。

    这是“吃三天”的最后一天。

    到这里,当今小桥婚俗故事就算讲完了。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婚俗将以惊人的速度展示在世人面前。


    【注释】:
    ①掀新郎帽。婚宴正期那天,新郎必须戴帽子,一般刚到女方家就会被一群男孩子掀走。与男方的脱新娘鞋对应。如果女方有掀新郎帽,则男方必定脱新娘鞋,且男女双方东家均得准备“红包”。现大都互相“抵消”。
    ②藏竹竿。指男方前去接亲用的竹竿。女方亲戚朋友在男方接亲人员到后不久,便把竹竿藏起来直到新娘子快动身了为止。此时,伴郎要出面“表示”才能要回竹竿。
    ③“落汤礼”。女方婚宴上,后勤人员会端来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几根青葱)放在新郎席上。这时,伴郎要出面“表示”,否则,不上菜。
    ④“走路费(礼)”。新娘子快出发前,她要向男方索取“走路费”。据说,是由“坐轿新娘”改为“步行新娘”引起,直至现在。这事也得由伴郎出面摆平。
    ⑤“旅游费(礼)”。改革开放前,农村不仅信息闭塞,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新娘子只有利用结婚的机会,去外面走走;有的甚至直呼:“上海礼!”“北京礼!”。
    ⑥“离门银”。顾名思义,就是新娘子离开娘家前向男方所要的钱。
    ⑦“杀猪费(礼)”。因为男方送宴菜时,是抬(赶)一头生猪到女方,女方要请人杀猪,所以要“杀猪费(礼)”。
    ⑧“杀鸭费(礼)”。因为男方送宴菜时,是挑活鸭到女方,女方要请人(一般为妇女)杀鸭,所以要“杀鸭费(礼)”。
    ⑨“闹亲”。指新娘子快离开娘家前,向男方提出落实“仪单”上未落实的项目(泛指黄金等重点项目);索取“走路费(礼)”、“旅游费(礼)”、“离门银”、“杀猪费(礼)”、“杀鸭费(礼)”等,均属正常范围。
    ⑩“试桶”。指娘家陪嫁的马桶第一次使用时,要由一个小男孩拉几滴尿后才可以(意为:希望将来新娘子能生男孩),称为“试桶”。“试桶”有礼物。

   
   
   
   
   
   
   
   
   
   
   
   
   
   
   
   
   
   
   

 •上一篇:红桥月
 •下一篇:晓窗秋
我有话说